1. 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研究现状述评
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中原文化以河南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中原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一直是传统文化界乃至体育界比较关心的话题。中原地区是“一带一路”的起点与核心,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以“一带一路”为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更加推动了我国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的传播步伐。近年来世界各地也相继举办了多场世界级的传统文化比赛,2013年有第八届香港国际传统文化比赛、新加坡国际传统传统文化大赛等;2014年有第九届香港国际传统文化比赛、国际旅游岛传统文化大赛等;2015年有“新獬豸杯”第十三届香港国际传统文化节、南海国际传统文化大赛等;2016年有“传承杯”第十四届香港国际传统文化节、徐州国际传统文化大赛、湖南国际传统文化大赛等。近几年国际性的传统文化赛事逐渐增多,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同时,一些传统文化爱好的研究者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导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刘军通过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提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应注重的环节,并且要不断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健身功效及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其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陈振勇、郭志禹认为优秀传统文化运动的国际化发展实质是不同身体文化的互动,运用“临界正态分布方法”对优秀传统文化运动发展理论假设的探讨,为审视中原传统文化运动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会使亚、欧、非各国经济与政治联系更加紧密,也会使各国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必然对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化有积极的影响。
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不少研究者对互联网下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王丽娜等提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的生产和有效利用,根据上网人群的需求来改建传统文化网站等对策;于翠兰通过互联网传统文化资料的检索,并提出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规范中原传统文化内涵,发展专业网站,增加网站技术含量;刘晓泉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上网调查法,对我国多个传统文化实名网站以及其他一些国内国外的非传统文化类网站的主页及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并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网站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刘君迈通过访谈的形式阐述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从古代一脉单传的师徒延续,到遍地开花、城乡公开的口传身授,再到网络信息化的无界限传播。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通过互联网的助力,促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目标的逐步实现,让世界更有效的关注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和学习传统文化,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具有信息量庞杂、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成本低廉以及传播范围广阔、传播平台多等优势,用户可以在终端设备上连接互联网进行相关信息的检索与阅览,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当前日益繁荣的互联网语境之下,中原传统文化在传播时需要认识到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互联网应用特点,在之后的文化传播中可以与互联网进行充分融合,在新旧媒体模式发展变化中逐渐转变文化对外传播理念,以开放、兼容的姿态对于文化传播方式进行创新,从而让中原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视野下可以传播至世界更多、更远的地方,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实现。
1、符合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要求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他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可以使沿线各国更加深入地进行文化交流,使各国互相借鉴对方的文化优势,使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还能使世界文明逐渐走向多元化。中原传统文化作为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将这种社会文化的瑰宝推向国际化,不仅能够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要求,它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机遇。
2、有助于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自身优势的过程中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一项“软实力”,促进我国对外的经济贸易合作和政治文化交往,也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不断走向世界。“一带一路”沿线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加强我国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的传播,能够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同时,增加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当今世界的和平。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身体文化,是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变化不断发展的,是中华民族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让沿线各国人民对更加了解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并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一定的社会基础。
3、方便外国友人更好的了解中原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中原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字、图画和影像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快捷的互联网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平台,也是人们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快捷、最简便、最直观的途径,它对把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奥运会、走国际化道路起到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传播方式的综合性、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传播信息的方便性以及不受地域与空间的限制等优势,极大的方便了外国友人了解和学习中原优秀传统文化。
4、补充和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现有国际传播媒介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空间、时间、边界和现有媒体的限制,使得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信息能够以图片、动画、文字、声音、影像的方式,借助于互联网的优势做到持久、即时、海量、全方位、多侧面、深层次地在全世界传递,避免了传递过程中信息的丢失、遗漏和误传。传统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主要依靠口传身授、图文记载和出版发行书籍等媒介传播方式,与这种传统的人际交流和大众传播的文化交流方式相比,互联网补充和丰富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媒介。
2. 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基本框架(包括章、节),主要内容和观点。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
(1)课题组成员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及方案。
(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原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3)根据国外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需求状况,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进行筛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传播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
(4)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原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的模式,通过互联网的极大优势,形成一个以文字和图片、传统文化比赛视频、传统文化教学视频和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宣传的系统,将“教育”和“德育”相互结合、相互统一,反映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中华民族的鲜明个性,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及凝聚着中国文化的哲学观、伦理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健身观。
(5)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原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的途径,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媒介,抓住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和互联网的特点,运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形式,满足国际传统文化爱好者实时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利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现状调查以及对国外友人的访谈,了解“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原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友人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点,推动了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同时利用行动研究法,不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总结,真正实现让行动者进行研究,因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并得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推动课题的顺利开展。
基本框架(包括章、节),主要内容和观点
基本框架(包括章、节),主要内容
基于此本文对互联网、中原文化以及对外传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存在的对外传播问题,探讨了中原传统文化在互联网视野之下进行有效传播的途径,以此搭建桥梁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外的有效传播,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提高。
① 文艺传统文化与竞技传统文化并举
② 将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化、标准化、产品化
③ 创新中原优秀传统文化
④ 合理将优秀传统文化当成文化产品进行电子推销
⑤ 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政策下的人才流动
主要观点
1.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进行信息传播的途径和形式不断增多,显著增强了这一媒体形态发展的活力,除了可以利用文本来传播信息外,图片、动画、音频以及视频也可以作为传播的媒介。在现阶段的互联网发展中,中原传统文化不必拘泥于常规的图书、表演活动等形式来向民众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播,可以采用电影、音乐、电视剧等手段对中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借助于这些诸多人喜爱的娱乐形式寓教于乐,以此让观众观看之后从中有所收获。进行中原文化的多媒体传播时,要求熟练把握互联网之下的营销传播理论,选择在国外受众多以及人们喜爱的中原文化,之后对以往常規的文化传播模式进行改良,将传播活动有机整合起来,以一种代表性的传播活动依托多样性的互联网平台传递出去,便可以发挥出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增值效应。
2. 进行交互式的中原文化传播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在较多网民聚集的社交网站上开设官方账号,将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视频与图片定期上传,例如老子文化节、炎黄祭祖大典等活动,之后在海外受众评论之后与其进行亲切的互动交流,对于海外受众不解的问题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图片进行科普,从而提高海外受众对这一文化进行探究的好奇心与热情,还可以向经常互动与长期学习中原文化的网友送一些富有意义的文创产品,促使海外民众继续对中原文化进行学习和了解。其次文化交互传播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就是政府开展对外文化传播活动需要树立这一文化正面的形象,不可将一些过时且糟粕的内容传播出去,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吸引海外受众研究中原文化,而且还会造成海外受众对于中原文化的误解,从而对中原文化进行全面的否定,严重阻碍中原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的步伐与节奏,易导致以往的正面传播活动功亏一篑,尤其在交互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中,负面文化传播速度飞快。
3. 互联网传播信息时,会对用户个人的资讯阅览兴趣进行把握,从而为用户量身推送需要的内容,以此吸引更多用户依托互联网满足需要,促进互联网媒体形态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原文化对外传播期间也可以从互联网个性化传播的角度出发,依照海外用户信息接收的兴趣、喜好,改革创新文化对外传播的形式。
3. 实施计划:研究实施计划和步骤。
工作方案

4. 预期价值: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价值。
1、学术思想方面
第一,本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国际友人进行了采访调查,根据外国友人的喜爱特点及网络中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点播量,对应该传播什么样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进行筛选,选择传播最有代表性、最能吸引外国友人的优秀中原传统文化部分。
第二,利用互联网传播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时,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突出中原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中华民族的鲜明个性,形成一个以文字和图片、传统文化比赛视频、传统文化教学视频和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宣传的系统,反映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把“教育”和“德育”相统一, 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及凝聚着中国文化的哲学观、伦理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健身观。同时,随着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中文讲述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传统文化学习的需要。因此, 在编配视频以及宣传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时加入了不同语种配音和不同语种字幕,方便各国朋友学习。
2、学术观点方面
第一,在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过程中,课题组经过讨论,采取了将中原传统文化当作文化产品进行推销的措施。我国文化资源丰富,但不善于推销文化产品。课题组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视频、图画、动漫、声音等将中原传统文化这一文化产品修饰的更具有人文色彩和魅力,适应国外友人的兴趣和需要,体现出当今社会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在推销的过程中还增大了宣传,利用网络、电影、电视等现代化设施宣传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及其健身娱乐价值,使各国人民了解中原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自觉积极地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练习队伍中来,逐步扩大中原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优秀传统文化这颗璀璨的明珠在国际上闪闪发光。
第二,课题组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政策下的人才流动,借助留学生的力量将中原传统文化带向世界,同时也积极向来我国学习的留学生推广传统文化,让他们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多的理解,使他们在业余时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将他们所了解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教授给他们的朋友及家人等。此外,我国的留学生更应该了解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以便在外留学时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传统文化,促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化。
5. 参考文献(限填20项)。
1. 张腾之.“传统文化+互联网”的国际传播战略转型[J].西部广播电视,2018(06):1-2+6.
2. 王莹.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J].广东社会科学,2017(05):75-81.
3. 米雯. 互联网语境下美国苗族跨文化传播的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2017.
4. 许海龙.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对外传播研究——以回族传统文化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7):82-85.
5. 江心培. 以受众为中心的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5.
6. 陆长荣.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软实力建设[M].蔡建国主编.中华文化传播任务与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 关熔珍.中国文化元素的保持与对外翻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5).
8. 顾希佳.吴越蚕丝文化向日本的流播及其比较[J].农业考古,2002(3).
9. 颜廷亮.关于伏羲文化的西向传播问题[J].敦煌研究,2006(6).
10. 王振.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J].小品文选刊:下,2015(9):197-197.
11. 林锐.浅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文艺生活旬刊,2012(11):272-272.
12. 李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现状、发展策略及影响[J].教育界:高等教育,2019(6):92-93.
13. 袁圆.浅谈中国古典舞在当今群众文化下的现状与发展[J].青春岁月,2019,000(010):219.
14. 张腾之.“传统文化 + 互联网”的国际传播战略转型[J].西部广播电视,2018年6期.
15. 谢丹.探索多元化的对外文化传播路径[J].人民论坛,2018年15期.
6. 前期准备:为本课题研究已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已收集的数据,进行的调查研究,写出的部分初稿等)。
以下内容请依据实际修改调整
1、资料方面
课题的研究将通过多方面多渠道,收集资料,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和设备,并结合教师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加以研究认证。
2、资金方面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建立专项活动资金库,保障诸项活动的开展。
3、师资方面
课题组成员均由骨干教师组成,学历都达到硕士以上,其中还有4名副教授,他们都曾获得各级各类荣誉或在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获奖,数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4、领导支持
学校领导科研意识浓、教育科研的组织实效性强,投入大量经费,增添学校网络、信息设备,保障课题负责人和全体研究人员开展课题研究、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5、信息技术方面
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为项目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题所需的多种技术条件都具备,对课题研究的管理较为严格、规范,有较完善的管理、奖励制度。
6、时间方面
本课题准备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对资料的收集、文献的研究以及课题的研究实践进行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进。
7.前期成果:本课题研究已有的前期研究成果。(7000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