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安徽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
摘要:打造“金课”重要的是要实现“两性一度”。教师在逐步摸索打造“金课”的过程中,为实现“两性一度”,应该有目标地、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科范围内的问题。打造“金课”是应该建立在能够认知传统课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进而进行个性化课程设计的过程。本文根据笔者前期跟踪调查,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解读,同时依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及“金课”中“高阶性”的要求,针对日语课堂普遍存在的课堂沉默问题提出先行参考研究。运用统计学对数据分析,论述在课堂沉默中朗读发挥的作用。能够帮助学习者在有效的时间获取语言信息、通过在有效的时间内反复加工使得语言能力得以激发、并能够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目标本位教学;课堂沉默;日语朗读;线性回归
引言
吴岩司长在提到“金课”的境界时,在第一重境界就指出“silence”,即课堂上很安静,一片祥和,学生拼命吃、喝、睡等,唯独没有拼命学。笔者认为小语种课堂的“沉默”现象更是制约课程建设的突出问题。众所周知,很多小语种教学是零起点,沉默就代表老师不知道学生发音如何、也可能意味着学生对课堂内容毫无兴趣、在长期的沉默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因而在本科四年的学习当中就谈不上如何将专业知识在综合素质能力中充分发挥出来。“金课”建设应如何面对并解决当前的沉默现象,笔者根据前期的跟踪调查将课堂沉默现象的数据分析做系统梳理,以期在日语小语种“金课”课堂建设中提供前期参考资料。
学习外语首当其冲的目的当属交流,然而课堂沉默现象阻止了该目标的达成。芮燕萍[1](2006)指出课堂沉默现象普遍存在。教育家张楚廷(2007)提出大学的普遍沉闷状态令人忧郁[2]。郭岩[3](2016)指出大学英语课堂的现状是课堂上只会沉默而不愿动口动手。
课堂沉默指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不积极主动发言、不参与课堂交流以及对老师的提问保持沉默的现象。Morrison(2000)和Pinder (2001)定义了集体沉默和个人沉默,即集体或个人持有的一种有目的保留自己所知信息的行为。课堂沉默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课堂没有良好的教学互动,造成师生对课程失去热情。辩证性地看待课堂沉默是当前人们普遍认识到的课题。笔者基于朗读在外语教学上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践,运用spss中的线性回归对学生在JLPT和NSS4考试中的成绩进行分析,阐述在日语初级阶段的课堂沉默问题方面,基于目标本位教学视角下的朗读课堂设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课堂沉默
第二语言学习被广为接受的一个事实是,一些个体比另一些个体在学习第二语言上更成功。在分析原因时人们也从语言本身的特性指向学习者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上面。学习者在新的、可能无法控制的环境中感受到的焦虑、竞争和休克会使语言学习环境变得麻烦而令人紧张。采取的措施往往就是沉默。沉默的原因应该从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如果是学生的认知因素以及情感因素在其中,笔者并不主张如何解决打破等,而是在开始阶段顺其自然,积极地利用这些因素。
1.1传统文化
有学者指出传统儒家尊师重教的思想对学生课堂沉默有一定的影响。在课堂发问被认为是向老师的权威挑战。另外固定座位排序,很多学校也在尝试打破这样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大学以上的学习阶段,加入了研讨、谈论等教学环节,也将座位的固定化转向随意化。更多年轻教师的活泼开朗式的教学风格在改变课堂沉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焦虑
Geen[4](1991)很早在研究中就提到社会焦虑基本会抑制人的行为,比如说它可以使人脱离接触,回避社会环境、拒绝交流,或避开目光交流。可见焦虑对语言的影响。根据耶克斯—道德森定律焦虑也并非都是负面的、消极的。但本文所指焦虑意为在课堂上的紧张、失意、不安、自我怀疑等不良情绪。在外语学习中,由于口语焦虑会产生回避行为倾向,也会造成课堂沉默现象。
1.3知识输出的受限
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接触到的常常只有课堂语言,知识来自三方面的输入:教师、教材和其他学习者。教师讲话有限,学习者之间的谈话也很有限而且常常充满偏误。Gass&Varonis(1989)对两名英语为非本族语者的实证研究,证明学习者之间相互并不挑错。外语学习者处于初级学习阶段时,由于单词句法的摄入量不足,文化背景的不熟知,直接对学习者在课堂上知识输出特别是外语交流产生影响这与焦虑所引起的课堂沉默不同,焦虑是缺乏自信等引起的消极行为,初级阶段的知识不足可以认定为并非学习者本身的原因。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抛开这些原因不谈,对课堂沉默现象的存在是公认的事实。解决课堂沉默的方式应该是不同的。笔者将以日语学习初级阶段,基于“目标本位设计”进行朗读教学设计,结合取得成绩进行阐述如何解决日语课堂上的课堂沉默问题。
2、朗读在课堂沉默中的作用与实践
朗读是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朗读是创造性的活动,强调的是朗读者通过准确的理解、带有感情的朗读,在二语习得方面占有重要位置。Griffin(1995)曾有一项针对TESOL教师的调查, 结果显示朗读在TESOL课堂上的使用很普遍,大多数老师觉得朗读对各种水平的ESL学生都有帮助。Sally Gibson (2008) 对二语学习的老师、学生、自学者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师生除了一名教师以外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朗读手段。Earl Stevick (1989)对七名二语学习成功者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大部分都把朗读作为课堂之外的学习方法。
2.1朗读的实证考察
朗读是语言学习的基本训练方式之一。初级阶段朗读所要达成目标简单清晰。一是学生能够发声,进而练习语音语调培养对学习日语的情感;一是教师要打破课堂沉默,取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一旦目标确立,能否达成目标,就必然成为预测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5]
亨宁斯[6](1975)认为语言应该划分为词语和声音两个成分。外语学习中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声音来强调要表达的要点。朗读的活动通常都是眼睛到文字符号,大脑产生视觉形象,发音器官发出相应的语言,并伴随有听觉活动,这时文字意义或信息才被理解和接受。
笔者基于该教学设计,对A班33人进行跟踪半年统计。学生在学习近两年后,都通过N2考试,如表1所示。90分为合格分,根据日本发布的能力考试纲要可知平均分为91.3.分。A班学生均分为123分。从对单样本检验来看,sig=0.000<0.05,可以认为学生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
表1 学生二级通过率 |
|
个案数 |
平均值 |
标准差 |
标准误差平均值 |
A班 |
33 |
123.091 |
26.1873 |
4.5586 |
表2 单样本检验 |
|
检验值 = 0 |
t |
自由度 |
显著性(双尾) |
平均值差值 |
差值 95% 置信区间 |
下限 |
上限 |
A班 |
27.002 |
32 |
.000 |
123.0909 |
113.805 |
132.377 |
A班为2015年9月入学的零起点学生,在2017年7月JLPT2参考人数33人,通过31人,通过率达94%,另外两名同学由于假期实习参加了2018年7月考试并通过。在高职高专院校达到100%通过率并不多见。再看NSS4,自2002年实行以来,全国通过率低,几乎是日语学界公认的事实。韦华凤[7](2016)指出全国平均通过率为32.5%。2017年NSS4全国通过率为52.79%,本班通过率为64%。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间存在的差异,也恰好验证了笔者的朗读对成绩的影响。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半年的访谈跟踪。即:请你记录你今天的阅读时间。最后教师计算出该生的平均阅读时间。设置自变量为学生半年的平均每天阅读时间,因变量为考试成绩。首先得出线性回归中得模型摘要数据。R=0.952,R方=0.907,调整后的R方=0.904,值接近1,说明方程拟合度达到良好的效果。接下来继续分析线性回归中得ANOVA表。显示线性回归方程中,对应的方差分析的显著性值sig=0.000<0.01<0.05,表明自变量朗读时间和因变量学习成绩之间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即:在基础学习阶段,坚持朗读对学习是有极大的帮助的。根据回归方程检验数据是否可以做回归方程,从标准化残差直方图来看,左右虽然没有达到完全对称,但是数据是可取的。
教师在初级学习阶段运用该方法,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之外,也打破了尴尬的课堂沉默现象。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高度专注力,激励方式又可以让学生对日语产生亲近感。一旦习惯养成,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也可以用较轻松的投入换取更高效的回报。
2.2 教学设计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朗读的重要性。笔者在借鉴前人教学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了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设计。斯蒂芬·耶伦提出了“目标本位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法,重点是确定课程目标,也就是学习者在结束这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笔者在朗读教学法上借鉴了斯蒂芬·耶伦的“目标本位教学”进行了教学设计。本文选取部分内容做参考。
教学设计:(时间-20分钟 ;材料-《新编日语》第1、2册前文(正文或选取段落);手段-PPT
教学导入:交代目标-能够复述所选取段落
提供信息-简单提示未学习的单词以及语法
激发动机-短时间内高效记忆
复习旧知-对段落中出现已学过知识的再巩固
教学展开:精心讲解-用汉语大概说出句子意思,与学生互动用日语重组句子
示证说明-用新出单词或是语法进行适当的扩展练习
积极操练-不管新出单词以及语法是否明白,必须大声朗读,并在前几遍朗读中要求一致性
反馈修正-利用规定的时间尽量记忆后,翻开教材核对自己翻译的句子和原文的差异
教学结束:总结提炼-自由朗读以及段落内容提问
统整所得-所记忆的单词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单词
强化目标-是否会说
回顾原由-为什么要复述,学习外语的目标激励
检查学习-
以上教学设计包含三个部分。教学导入的目的就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方向和动机。教师要让学生知晓他们要学习什么,而朗读课程的设计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外语最终是要通过发声来进行交流或是获取信息。教学展开是设计的主体部分,包含了基本内容。在初级阶段朗读不过分强调汉语意思、语法等内容,无论性格与否,会慢慢加入到朗读行列当中,进而打破课堂沉默现象。结束与教学导入两个环节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目的完全不同。前者是让学习者再次定向,激励他们迁移应用刚学到的知识;后者则是激发学习动机。教学结束后学生自己能够复述文章内容,可谓立竿见影。
2.3激发朗读
标准的教学设计,激励机制是其中及其关键的环节。良好的教学设计要真正在教学发挥其价值。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知道“我为什么朗读?”“我得到了什么?”在此引用Dulin列出的一个动机公式。动机=预期回报/预期努力
该公式强调,可以通过提高预期回报或降低预期努力来激发动机,当然如果二者同时满足,则动机程度最高。将该原理运用到朗读教学中,就需要老师们来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如降低难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流畅度以及适度的表扬等。笔者将平时成绩考核划分两部分,并适当提高朗读分数所占比例。目标是激励学生,因而在开始阶段只要站起来说就会拿到相应的分数,进而或多或少地提高了总成绩的评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3、结论
“金课”的建设是教师积极探索课程内外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摆脱以教师的“教”“满堂灌”的方式,思考学生能够“学会”,并最大可能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兴趣,获得学习乐趣。并愿意将专业知识大胆表现出来,最终使得自我素质得以提升。在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以“目标本位设计”的朗读教学活动是能够有效解决课堂沉默问题,同时朗读教学在日语初级学习阶段能够有效地纠正发音、增强单词记忆、加深课文理解等;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听到其它学习者的声音,又刺激了听觉,进而纠正自己的发音以及再次以“有声”的信息传递到学习者的大脑中。笔者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并在课堂上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在时间的分配上教师是否能够更加优化整合朗读课堂的教学资源是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芮燕萍.冀惠君.多模态听说教学对口语焦虑与课堂沉默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2017
[2]雷宏德.课堂发言的障碍-对本科生沉默现象的访谈分析[J].高等教育2017
[3]郭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
[4]Geen,R.G. Social motivati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1
[5]Susan Gass著,赵杨译.第二语言习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斯蒂芬·耶伦.目标本位教学设计[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15
[7]韦华凤.大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与国际日语能力考试比较之我见[J]外语翻译2016
[8]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